国际数字地球学会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29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igital Earth, ISDE)是由中国科学院发起并成立,联合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数字地球领域专家、学者,以传播数字地球理念为宗旨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数字地球学会致力于打造数字地球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数字地球科学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地球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并将在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防治与响应、新能源探测、农业与食品安全和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发挥战略性作用。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的秘书处设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成立(北京,2006)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成立大会(北京,2006)

“数字地球”内涵:

 “数字地球”是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的数字化表达,包含地球空间所有的数据和信息,以多维度、多尺度、多时相、多层面的技术手段表现,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等的高度综合。数字地球的外观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地球模型,是对真实地球认识的虚拟表示,及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挖掘。

学会任务:

 (一)召开两年一次的“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和“数字地球峰会”。组织和支持会员开展数字地球理论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的发展。

(二)跟踪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组织和召开与数字地球相关的讲座、交流会、研讨会,以及介绍会、展览、技术考察和社会活动。

(三)推广与交流获取数字地球新技术及其应用的经验,促进数字地球技术的成果转化。

(四)出版学会的学术刊物——《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发布快讯;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专著等;以促进数字地球学科的交流,宣传普及数字地球科学知识。

(五)加强与数字地球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和地区的研究机构或组织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参加国际上其他相关组织的活动,共同促进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

学会发展:

(一)组织会议情况

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科学院主办、十九个部委和机构协办的第一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数字地球为 主题的国际性会议。李岚清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致辞,路甬祥院长作为大会主席作了关于“合作开发数字地球,共享全球数据资源”的主旨发言,会议还邀请10位国 际知名专家作了大会特邀报告。来自27个国家的500余名代表围绕数字地球的概念和认识、理论与技术、应用前景等方面开展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通过了 《数字地球北京宣言》,通过了每两年举办一届国际会议的决议。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第一届执委会会议(北京,2006)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第二次执委会会议(旧金山,2007)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第三次执委会会议(德国,2008)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第四次执委会会议(北京,2009)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第五次执委会会议(保加利亚,2010)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第六次执委会会议(澳大利亚,2011)

为了推动数字地球的发展,2000年成立了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国际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在其组织下于2001、2003、2005、2007、2009、2011年在加拿大、捷克、日本、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成功地召开了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

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北京,1999)

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李岚清副总理致辞

第二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加拿大,2001)

第三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捷克,2003)

第四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日本,2005)

第五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美国,2007)

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北京,2009)

 

发布“2009北京宣言”(北京,2009)

 第七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澳大利亚,2011)

历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的主题,从“走向数字地球”、“超越信息的基础设施”、“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全球共享的数字地球”,“体验数字地 球”,“数字地球与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地球与全球变化”, “行动中的数字地球”,“知识时代”科学勾划了数字地球从起步到发展的宏观轨迹。系列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数字地球领域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数字地球学科发展,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

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地球发展,从2006起,学会创办了数字地球高峰会议。2006年,在新西兰召开了“数字地球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出席会议并致辞。第二、三届数字地球高峰会议分别于2008 年、2010年在德国波茨坦和保加利亚内塞巴尔召开。

第一届数字地球高峰会议(新西兰,2006)

第二届数字地球高峰会议(德国,2008)

第三届数字地球高峰会议(保加利亚,2010)

未来,新西兰将承办第四届国际数字地球峰会(2012年)、马来西亚承办第八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2013年)。

(二)学报出版情况

《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IJDE)是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的学术刊物,由学会与英国著名出版集团Taylor& Francis Group合作出版。《学报》是数字地球领域第一个国际同行评审的专业期刊,2008年3月正式创刊发行。2009年8月被收录为SCI检索刊物,2009年首获影响因子(0.864),2010年影响因子达1.453。在全球23种遥感类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由2009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7位。

《学报》是国际数字地球领域第一本专业期刊。编委会由来自17个国家的30个专家学者组成。

《学报》欢迎以下领域的投稿:

数字地球原理,数字地球构架,数字地球构建与标准,数字地球应用,数字地球与地球系统,离散地球网格,数据共享,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可视化与数字模型,移动制图系统,地球系统与全球数据库,数据融合与集成算法,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全球环境变化,空间技术应用,对地观测、地球技术、三维表达等关键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融合、光学与微波遥感、数据处理、从全球到地区的自然与人类系统联系、多维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质量等相关领域。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学会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沟通与联络,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2009年11月,在地球观测组织(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第六次全会会议上,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被吸收为地球观测组织正式成员,这为促进学会的国际组织间合作与交流铺垫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郭华东研究员在地球观测组织GEO第七次全会和北京部长级峰会上发言

地球观测组织GEO第七次全会和北京部长级峰会(北京,2010)

2011年,学会和国科联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ICSU/CODATA)在北京签订谅解备忘录,就今后学会与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在对地观测数据领域的合作做出战略部署。

CODATA与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是由中国科学院联合该领域国内外机构、学者发起成立的非政府性国际学术组织,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数字地球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组织,打造出一个成功的数字地球交流平台,出版发行了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在数字地球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B712

邮编:100094

电话:86-10-82178912 

电子邮件:ISDE@ceode.ac.cn

网址:www.digitalearth-isd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