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概况
HIST成立大会揭牌仪式(2011年7月24日)
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简称“世界遗产空间中心”),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二类国际机构,2007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提议建立,2009年10月获教科文组织第35届大会批准, 并于2011年4月获国务院正式批准。随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代
表中国政府与教科文组织总干事I. Bokova分别在北京和巴黎签署了共建中心的协议。2011年7月24日,世界遗产空间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圆满召开,标志着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宣告正式成立,这是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机构,依托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简称“对地观测中心”)建设。
世界遗产空间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学术组织,旨在利用空间技术,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开展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生物圈保护区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并针对全球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开展工作,建立世界遗产空间技术研究示范基地,提供网络咨询、技术信息和人员培训等服务,为监测、保护和管理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做出独特的贡献。
UNESCO总部(巴黎) 中国科学院总部(北京) HIST(对地观测中心,北京)
二、 发展目标
- 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利用空间技术开展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监测、保护和管理工作;
- 增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应用空间技术的能力,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数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培训,以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计划。
三、 主要研究方向
- 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影像与环境数据库建设
以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为基础,与地球、环境科学相关联,以网络为支撑,构建全球世界遗产地的遥感影像与环境数据库,实现对遗产地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 典型遗产地变化的空间动态监测研究
以“天-空-地”多尺度、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对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进行监测和评估,为遗产地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对遗产地的影响研究
对极端气候地区和灾害地区的遗产地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对遗产地的影响。
- 大型遗产地的情景模拟与重建
对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大型遗产地的三维可视化展示。
四、 机构建设
世界遗产空间中心的管理和运行实行国际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下设秘书处,负责行政管理;同时设立自然遗产研究部、文化遗产研究部、航天遥感技术部、航空遥感技术部、数据处理技术部、虚拟现实技术部和国际培训部7个业务单元,开展研究、培训和支撑工作。
五、 科研与培训
(一)《世界遗产遥感图集-中国篇》
为更好地宣传遥感技术在遗产监测和保护方面的作用,中心编制出版了《世界遗产遥感图集-中国篇》。本图集收录了中国40处(截至2010年7月)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不同分辨率、不同获取时间的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首次从空间技术的视角诠释了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科学价值。
全球世界遗产分布图 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
明十三陵三维全景图
(SPOT-5 图像, 获取时间:2007年5月)
故宫卫星影像(QuickBird影像,成像时间:2007年2月)
(a) Mss数据,成像时间:1976年10月 (b) TM 数据,成像时间:1990年
(c) TM 数据,成像时间:2000年7月 (d) TM 数据,成像时间:2007年9月
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敦煌莫高窟30年来周边生态环境变化
(二)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颐和园佛像阁精细测绘
与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合作承担的“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中国古建筑精细测绘”旨在深入分析与充分总结国内外先进研究技术及已有测绘成果的基础上,应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古建筑物三维重建等技术,全面、完整、精细地记录古建筑的现存状态及其历史信息,解决中国复杂古建筑精细测绘、数据组织和建筑结构数字化表达等关键技术问题,并以颐和园-佛香阁作为示范对象进行测绘、研究和验证。
佛香阁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的中心部位,高约40米,平面为八角形,三层四重檐,两平座,八脊攒尖顶,镏金宝顶,总建筑面积1378.31平方米。本项目数据采集共98站,点云拼接精度小于5毫米。
佛香阁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 佛香阁三维模型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绘制的佛像阁设计图纸 现场工作照片
(三)培训班
中心先后成功承办了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委托的第三、四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培训班,主题为“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圈保护区管理以适应气候变化”(2009年3-4月)、“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在生物圈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2011年4月)。
第三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培训班合影
第四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培训班开幕式 郭华东研究员和R.Jayakumar先生给学员颁发证书
六、 国际合作
世界遗产空间中心在筹建过程中,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一直关心中心的报批和筹建工作,并为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做了重要批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也寄予厚望,并亲自为中心题词。
白院长视察HIST(2011年7月) 白院长题词
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中心的筹建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她与教科文组织总干事I.Bokova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表示了对中心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刘延东会见UNESCO总干事I.Bokova(2010年5月)
教科文组织前任副总干事M. Barbosa、文化助理总干事F.Bandarin、科学助理总干事G.Kalonji等多位高官相继访问中心;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科技官员R. Jayakuma先生、韩泰日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官员、德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领事W.Ecstein先生等也相继来访。
UNESCO时任副总干事Marcio Barbosa先生访问HIST(2008年9月) UNESCO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Gretchen Kalonji女士访问HIST(2010年9月) UNESCO文化助理总干事Francesco Bandarin先生访问HIST(2010年6月)
七、 大事记
l 2001年,教科文组织与欧洲航天局(ESA)共同发起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监测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开放计划(简称‘开放计划’)”。同年,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JLRSA)。
l 2002年,首届全国遥感考古会议在北京召开。
l 2003年,召开了主题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空间认识”的第216次香山科学会议。
l 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主办首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并建立了遥感考古国际专家工作组。
首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
l 2005年,教科文组织通过换文正式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成为“开放计划”的成员。
郭华东教授代表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签约加入UNESCO“开放计划”
l 2007年5月,中国科学院时任院长路甬祥院士向教科文组织时任副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致函,建议在对地观测中心建立世界遗产空间中心,并得到积极回应;
路甬祥院长率团访问UNESCO总部
l 2008年4月,教科文组织第179届执行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成立世界遗产空间中心的提案。
UNESCO第179届执行局会议及文件
l 2008年11月,应教科文组织邀请,对地观测中心主任郭华东研究员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汶川地震灾害遥感监测和分析”的大会报告。
对地观测中心主任郭华东在UNESCO总部作报告
l 2009年10月,教科文组织第35届大会最终批准成立世界遗产空间中心。
UNESCO第35届大会照片及会议文件
l 2009年12月,世界遗产空间中心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HIST发展战略研讨会现场
l 2011年4月,在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外交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世界遗产空间中心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
l 2011年5月27日,教科文组织总干事I. Bokova代表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签署与中国政府共建中心的协议;6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代表中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该协议。
UNESCO总干事I. Bokova女士与中国常驻 白院长签署协议
UNESCO代表师淑云大使合影见证签署协议
l 2011年6月20日,世界遗产空间中心科学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就中心战略定位、研究方向、科委会章程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HIST科学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
l 2011年7月24日,世界遗产空间中心成立大会在京圆满召开,标志着世界遗产空间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宣告正式成立。中心首届国际理事会会议也于同日上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心章程、理事会细则、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近期发展计划,对世界遗产空间中心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有效指导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