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概况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19

   对地观测中心在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和数字地球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它们在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促进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地球领域的研究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也为对地观测中心的组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发展历程  

密云站

喀什站

三亚站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于1986年12月建成并正式运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地面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在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空白,开创了我国遥感技术和遥感应用的新时代。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地面站的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与用户服务能力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面站作为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数据接收与分发量居于世界前四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地面站现有的遥感卫星数据处理系统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十余颗卫星的数据接收、处理和产品生产,在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领域起到了先锋和示范作用。目前地面站保存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达170余万景,是我国最大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极其珍贵的空间数据历史资料。

   二十余年来,地面站先后参加了全国土地监测和全国土地大调查、海上油污染监测、地质勘探遥感应用、国家基础测绘、森林火灾监测评估、洪水灾害监测评估以及国家环保环境监测和渔政监测等项目,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以及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并为遥感业务化、产业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007年,地面站在积极参与中心组建的同时,按计划完成了各项运行和科研任务。全年共接收卫星数据5143条轨道,接收成功率约为99.1%。数据处理系统共计完成用户数据产品11448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7.9%。新增存档数据29万余景,所有存档数据均通过互联网提供24小时的不间断在线检索与查询服务,平均每天有5.6条轨道通过网络完成快视数据或存档数据的传输,全年约有900景数据产品通过网络向用户分发。

在提升系统运行、服务能力方面,针对ALOS、TERRA-SAR等新的卫星数据源特点,开展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解决了数据的重影问题、自动拼接技术和正射校正技术;开发了高分辨率影像的自动增强技术和快速浏览系统;由地面站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数据记录系统,成功解决了喀什接收站对国内外多颗遥感卫星数据记录的问题,实现了与原有运行系统、处理流程的兼容。

   在三站网建设方面,喀什接收站已经全部完成机房、2座天线基座、动力条件用房、科研辅助用房等在内的配套建筑工程,2007年9月,第一套天线接收系统和配套的记录系统投入试运行,成功接收了SPOT-2/4、LANDSAT-5、RADARSAT-1等卫星数据,并成功完成了HJ系列卫星的星地对接试验工作。2008年1月,喀什站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西部地区实现卫星遥感数据全面覆盖。2010年1月,三亚站第一套天线系统测试验收完成并投入试运行,使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直接接收范围覆盖到我国南海以及南部邻国等区域。 

(二)航空遥感中心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于1985年5月成立,1986年引进两架性能先进的美国赛斯纳“奖状S/II型”高空遥感飞机并正式运行,胡耀邦同志为航空遥感中心亲笔题名。遥感飞机是我院自主研发遥感设备、进行航空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重大科学装置,它的引进大幅度提升了我国遥感飞机平台的技术指标和运行能力,促进了我国航空遥感技术、遥感仪器研制及遥感应用的发展。遥感飞机配有精确的GPS导航和POS等系统,具有全天候飞行作业的能力,遥感飞机平台实现了遥感设备选择的系列化和模块化,可装载航空照相机、成像光谱扫描仪、成像雷达等多种遥感传感器,并具有吊仓采集大气样本和酸雨样本等功能。

   二十多年来,航空遥感中心累计承担了近百项各种类型的航空遥感应用项目,并广泛开展与部门的合作,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安全飞行了6000多架次,飞行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飞行作业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市,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综合应用实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遥感设备技术进步和军事应用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曾7次进入青藏高原飞行作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珠穆朗玛、唐古拉山地区,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及拉萨市等航空遥感飞行,为科学院开展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大批宝贵的科学数据。遥感飞机连续8年对北京奥运地区进行了环境遥感监测飞行,积累了该地区丰富的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环境变化监测系列资料。开展了奥运规划区及周边的区的环境、建设、绿化、交通等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研究,研究成果以图件、年报、季报的形式定期上报奥组委,为奥运场馆的规划建设及区域内环境保护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007年,在中心组建过程中,航空遥感中心按计划完成了所承担的航空遥感项目共10项,确保两架遥感飞机安全运行675小时。完成了电子所自主研发的多部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的飞行试验,提高了SAR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的国家基础测绘项目,最终完成海南20506平方公里和辽宁朝阳地区41298平方公里的无控制点航空摄影示范应用项目,利用机载GPS和姿态测量系统(POS),获取全部区域的高分辨率航测影像。

 (三)数字地球领域的发展历程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地球科学的高度综合集成,开辟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新途径。

   我国政府与科技界、企业界等高度重视数字地球的发展。1999年,中国科学院联合19个部门和国际组织发起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会议通过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及每两年举办一次大会的决议。而后,在加拿大、捷克、日本和美国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二、三、四、五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2006年,在新西兰组织召开了“数字地球峰会”,2008年将在德国再次召开峰会。2006年,成立了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来自16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专家成为首届执委会成员。该学会创办的刊物《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JDE)》已于2008年3月在全球发行。

   数字地球实验室自2000年建立以来就作为我院从事数字地球研究的科研机构,并实际支撑了上述活动的开展,同时承担了“数字地球基础理论研究”和“数字地球原型系统”建设项目。该系统在科学刻划数字地球理论框架基础上,具备数据接收、复杂计算、虚拟现实、网络服务、数据挖掘等所需的技术功能,展现其在全球、全国、区域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应用能力,服务于国内外数字地球和应用的发展。该系统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信息指挥模拟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办、公安部的好评。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部门、海洋研究机构都提出合作开展数字考古、数字旅游、数字海洋的设想;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上海市浦东区政府、深圳市也提出了数字市、区的合作要求。国际专家组评价“该数字地球原型系统代表了其在全球数字地球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为国际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领域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